2011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报告 -凯发k8网页登录
(四)妇幼卫生工作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得到强化
2009年深化医改启动以来,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成为关注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作。在原有“降消”项目等重点项目基础上,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依托项目加大对妇幼卫生的投入,着力解决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主要问题。2009-2010年,中央财政投入291亿元,用于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010年开始,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医疗救助相结合,开展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提高儿童医疗保障水平。
1.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自2008年起卫生部开始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对中西部地区住院分娩的农村孕产妇予以补助。2009年该项目作为深化医改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强化,项目范围扩展到全国农村地区。2009-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70亿元,累计补助农村孕产妇1748.8万人。该项目的实施,显著提高了住院分娩率,有效保障了母婴安全,形成了住院分娩的良好氛围。
2.农村妇女“两癌”检查试点项目
针对目前中国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发生率逐步上升的趋势,2009年卫生部和全国妇联共同启动实施了农村妇女宫颈癌乳腺癌(简称“两癌”)检查试点项目,作为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2009-2010年共投入2.2亿元,在221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妇女宫颈癌检查项目,在200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项目,累计完成768.1万农村适龄妇女宫颈癌检查、90.7万名农村妇女乳腺癌检查。
3.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
2008年卫生部启动中西部六省出生缺陷防治项目,通过实施孕前和孕早期免费补服叶酸和健康教育,落实神经管缺陷高发地区出生缺陷干预措施。2009年该项目作为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扩展到全国农村地区。2009-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1.9亿元,累计为1318.1万农村适龄妇女补服叶酸。
4.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
近年来,中国艾滋病女性感染人数迅速上升,艾滋病通过母婴传播危害儿童健康。2002年,卫生部在5省(区)的8个县(市、区)启动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试点工作。2010年,项目覆盖面扩展到全国1156个县(市、区)。2009-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9.2亿元支持项目地区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截至2010年底,为1390多万孕产妇提供了艾滋病咨询和检测服务,项目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率由34.8%下降至7.9%,减少了约77%艾滋病母婴传播。同时,整合开展预防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为艾滋病、梅毒或乙肝感染孕产妇及所生儿童提供综合的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服务。
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从2009年起,中央财政按照人均15元的经费补助标准,实施包括孕产妇保健、0-3岁儿童保健、免疫规划和健康教育在内的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项目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向全体居民免费提供,2009-2010年中央财政共投入补助资金212.1亿元。这是促进妇女儿童公平享有保健服务的重要举措,广大妇女儿童切实享受到深化医改带来的实惠,有效保障了城乡妇女儿童的健康安全。2011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25元,儿童保健人群扩大到0-6岁,并增加孕产妇保健服务项目。
6. 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
2010年6月,卫生部和民政部共同启动了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先从解决0-14周岁儿童所患急性白血病和先天性心脏病两类重大疾病入手,优先选择六个病种进行试点。通过显著提高新农合的报销比例和医疗救助的补助水平,有效缓解农村儿童患重大疾病的经济负担。截至2011年1月底,全国累计有4859名患儿得到救治,其中先心病患儿4296名,白血病患儿563名。累计补偿医疗费用7727万元,其中新农合基金补偿6844万元,医疗救助补偿875万元。在众多患儿获得及时医疗救治的同时,试点工作对于促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实行按病种付费的改革也起到了积极的示范效应。
(五)妇幼卫生国际合作与交流广泛开展
为保护妇女儿童健康,中国政府积极参与妇女儿童健康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多年来,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在妇女保健、儿童保健、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等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实施一系列合作项目,改善了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施设备条件,培养了一批妇幼卫生专门人才,引进了先进的管理和服务理念以及适宜技术,提高了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特别是贫困地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妇幼卫生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深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沟通与了解,为保护中国和世界妇女儿童健康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妇幼卫生的发展模式和取得的成绩,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好评。
结束语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与探索实践,中国妇女儿童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妇幼卫生事业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妇幼卫生事业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与广大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不相适应,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妇幼卫生在城乡、地区和人群之间存在明显差距。改善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成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二、妇幼卫生体系建设滞后,服务网络不够健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妇幼卫生服务能力不强,服务质量不高,尤其是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卫生服务可及性差、利用不足。
三、妇女儿童健康问题依然突出。妇女乳腺癌、宫颈癌和艾滋病、梅毒等重大疾病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早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等仍是儿童死亡主要原因;随着儿童死亡率的下降,出生缺陷作为公共卫生问题越来越凸显出来。四是投入不足,尚未建立稳定的妇幼卫生投入和补偿机制。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中国妇幼卫生事业正面临难得的国内和国际发展机遇。从国内情况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全面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重大机遇。一方面,妇幼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财政投入力度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深化医改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将妇女儿童主要健康指标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达到74.5岁,孕产妇死亡率降到22/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降到14‰,婴儿死亡率降到12‰。国务院刚刚发布的新十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也将妇女儿童健康作为保障民生的重要内容列入其中。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社会对妇幼健康的高度关注,为发展中国妇幼卫生事业创造了重要机遇和良好氛围。2010年9月联合国在千年发展目标高级别会议上,启动了“妇幼健康全球战略”,改善全球妇女和儿童健康,减少孕产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推动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温家宝总理代表中国政府再次庄严承诺,中国将继续履行国际责任,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妇幼健康水平的国际合作,尽最大努力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履行政府应尽的责任。“十二五”时期,妇幼卫生事业担负着继续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保障生殖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重大责任。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妇幼卫生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发展思路:
一、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实行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是中国妇幼卫生工作几十年理论与实践、经验与教训的总结,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妇幼卫生工作改革与发展的指南,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
二、贯彻“一法两纲”,依法推动发展。“一法两纲”是推动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维护妇女儿童健康的重要保障。贯彻落实好“一法两纲”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要职责。
三、坚持分类指导,实现协调发展。切实把妇幼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基层,把更多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到基层与贫困地区,更加关注流动人口等特殊人群,积极推动城乡、区域妇幼卫生工作协调发展。四是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的基础设施、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满足妇女儿童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妇幼卫生事业是一项关乎民族素质、家庭幸福、经济社会发展的崇高事业。中国将充分利用有利的国际和国内发展机遇,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努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开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新局面。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加强部门合作,动员社会力量,营造保护和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的社会氛围,为全面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
- 《中国医药产业60年发展报告》隆重发布200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