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高端产品投资走低 -凯发k8网页登录
低端产品在医械出口贸易中依然具有强劲的需求
相对于新药研发来说,医疗器械行业偏于短平快的投资形态,而且中国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相对落后,资源配置也不足,迄今还有新医改政策对诊断领域的支持,其未来成长空间极具想象力。近年来,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已然深受投资者的青睐。
然而,目前中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仅为1000亿元左右,与药品相比仅占药品的10%左右。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接近1:1。而且,国内医疗器械产品结构偏于低端,行业规模因此受限。
苍天之树亦根植于土壤。中国医疗器械产业无疑有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但当前的条件是否成熟还需要对此进行深思。以下主要从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业态的角度分析,为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性观点:
产业配套落后决定,更适合走稳健之路
所谓业态,即指一个行业发展的整体规模、趋势、结构、布局的特征。虽然目前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数量超过2万家,仅出口的企业多达1.6万家,预计2011年出口额为150亿美元。但是,中国医疗器械产品基本还停留在中低端产品类别,如药棉、纱布、绷带、一次性注射器、彩超、x线和监护仪等,其中外资与合资公司占出口额的一半左右。由此可见,内资医疗器械企业整体状况并不容乐观。
虽然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产品结构广受诟病,但是任何一个行业发展都离不开整体业态环境。中低端产品为主的业态恰恰是当前的实际状况。如果立即上马高端的医疗器械产品,如磁共振(mri)、pet/ct等,并不太现实。与之印证的是,生产中低端产品的企业目前“活”得比较滋润,而所谓的高端产品生产企业大多生存并不轻松。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当前国内企业的高端产品业态尚未完全形成,还不具备生产高端产品的土壤。
高端医疗器械所涉及的领域极其广泛,对精密加工、成像、生化产品、新材料、软件开发到资金持续投入等环节的要求都非常高。虽然是生产一种产品,实际上整个生产过程的难度并不亚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创新。如果一些高端配件依赖进口,产品附加值将大大下降,成本优势难以体现,甚至一些高端配件的进口还存在很多限制。因此,国内生产这些高端医疗器械会面临“缺胳膊少腿”的局面。如果试图突破各个瓶颈,又非一朝一夕之事。即使现阶段我们在某些高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有所突破,但是高端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迅速,而且研发投入也相当惊人,往往出现的结果是,好不容易研发出来,但早已被市场淘汰,而没有市场的支持,则无从谈起后续的研发。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中国医疗器械业态环境下,走一条稳健升级之路更为合适。从中国特色的产业基础做起,结合中国的成本、人才和市场等优势,逐步从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比如深圳迈瑞,其医疗器械生产多是与电子产品有关,这是因为国内电子产品通过20年的发展,已有很深的根基和基础,产业链配套齐全。再加上国际市场对中国电子化产品的认可度较高,容易打开国际市场,也较容易形成竞争力优势。以此为基础,逐步通过合作、并购、自主创新、代工等多种形式,来谋求创新发展之路,逐步升级,最终建立中国高端医疗器械业态。一旦高端业态形成,便相当于有良好的土壤,参天大树是自然而然之事。
对业态宏观布局,才有助产业健康发展
业态的形成不是单一企业所能完成的,需要在上下游以及配套环节进行全面完善,形成合力,最终形成一种产业业态。目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以单打独斗居多。
医疗器械与传统的新药研发的确不同。新药研发环环相扣,十分紧密,有专门从事新药筛选的,有从事临床前实验的,也有从事临床试验的,还有注册报批、知识产权、生产外包等等。但医疗器械企业往往独自承担了全部的职能,包括研发、报批、生产、销售等。而且,医疗器械方面门类众多,企业之间的关联性偏少。同时,由于不少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不是太高,容易被模仿,因此,部分企业还担心泄密等风险。但实际上,如果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结合当地传统产业的一些优势,如将一些在精密加工、模具、新材料、等方面具备深厚基础的区域作为铺垫,对于营造具有紧密联系的医疗器械业态圈是相当有好处的。同时,通过上下游的协作,还可以避免产品同质化,以及低水平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
目前,中国的不少地区已形成有特色的医疗器械圈,如深圳南山、江苏常州、山东等地,这些区域的医疗器械圈已初具规模。各地不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也将医疗器械行业列为重点引资对象。
但是,从整体来看,还缺少对医疗器械产业业态的宏观布局,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的业态构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整体提升,不是单个企业的提升,而是整个产业链业态的提升,才能真正实现结构性升级。
在国际上,爱尔兰、德国杜塞夫都是著名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拥有十分完善的产业链条,从产品设计、新材料研发、新产品研发到加工均由不同企业承担,企业间协作紧密。同时,也会形成“一带多”局面,即一家领头企业带动周边几十家甚至更多企业为其生产配件或代工。
目前,随着中国迅速发展和视野的打开,我们追赶国际前沿的能力已不是问题,关键在于业态的建立。没有完整的产业业态,综合研发能力、持续创新都将成为行业发展的难题。在不少领域,我们都有类似的教训,如单抗药物,十年前我们与国际差距可能只有十年,但现在我们与国际差距可能是二十年甚至更长。正所谓“起个大早,但赶个晚集”。这种现象在医疗器械领域同样值得预警。因此,政府、行业协会以及园区作为支持机构,应不仅重视高端产品的研发,更要重视业态环境的构建和引导。基础打牢了,未来发展方可期。
对构建高端医械业态的建议
——宁做“寄生虫”,莫做大而全。高端医械业态的涉及面极为广泛,不是一家企业能够全盘胜任的。虽然,国内医械产品主要集中于中低端产品。但我们也看到,不少企业为国际巨头从事代工或生产配件的工作,或通过合作取得某些关键技术,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当下,宁做高端产品的“寄生虫”,以市场换技术,以成本换技术,做一些代工或配件性工作,也不宜直接上马大型工程。拔苗助长的方式并不是好的选择,反例即如几年前匆匆上马的γ刀项目。现在不少企业声称要研发磁共振等高端产品,而西门子、ge healthcare等则不断创新,同时强调大宗产品小型化,如研发小型ct等。可见,我们试图“迎头赶上”甚至超越,暂时不太现实。
——通过开放合作方式来培养综合研发能力。早年很多医疗器械企业都靠“星期六工程师”发展起来的,企业缺少自主研发团队,研发很难具备可持续性。虽然现在不少企业有自主研发团队,但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不仅是研发能力,还有综合研发能力。目前确实可以研发出某些高端产品,但前景并不乐观。即使在某些关键环节有所突破,但在综合研发能力、系统集成能力方面仍然是欠缺的。因此,通过开放合作来提升企业的综合研发能力,是当前国内企业较为可行的策略。当年东软在研发ct时也一直与philips开放合作,借力发展。
当然,不少机构一直希望中国能自主创新或独创性创新,试图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医疗器械产品结构。但在业态不成熟的条件下,如果过度“独创”,很容易成为“先烈”。
——持续创新能力。持续创新与创新的要求完全不同,持续创新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市场推动。国内不少企业往往带着某种新技术进行创业,但是创业后,因为市场未能及时打开,缺少市场的推动力而导致持续创新乏力。在研发早期,产品可能还与国际同步,等产品出来时,已属于淘汰性产品,无法得到市场支持,进而进入恶性循环,最终被市场淘汰。我国各行业许多关键性产品都是如此,如“龙芯”、自主操作系统、国产office等等。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强调创新,更要强调持续创新。只有可“续航”的创新,才具有持久的竞争力
相关阅读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引来多方国际巨头2012-10-31
- 外企紧密锣鼓加码中国医疗器械市场2012-08-08
- 2012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预计增长17%2012-05-18
- 2012年国产医疗器械行业发展局势研究分析2012-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