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申遗成功酿中医医疗器械发展良机 -凯发k8网页登录
12月2日讯 11月24日,国家中医药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将中国的申报项目“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针灸不仅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也成为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申遗不是目的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表示:“这个项目的成功申报是对中国传统医学文化的认可,对进一步促进“中医针灸”这一宝贵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注和认识,增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保护文化多样性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2006年,针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9月我国将“中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因申报规则的具体要求,2009年10月改为“中医针灸”申报。
今年5月,该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非物质文化遗产处附属机构评审,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将“中医针灸”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不能把针灸看作一个简单扎针的治病技术。”与会专家指出,针灸之所以是国粹并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与西方现代医学完全不同的医学理论和对人体、自然的认知体系。
改变被忽视的命运
一说到“遗产”,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濒危”,对于中医针灸申遗,针灸界内部也有这样的疑惑:针灸并没有濒危,为何申遗?
吴刚解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定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两大类:一是濒危、亟待抢救的项目,二是历史悠久、具有民族特性的优秀项目。中医针灸申遗属于后者。
“我是做针灸理论研究的,但是我到现在也不知道在国内究竟有多少同行。”黄龙祥感叹。
据介绍,虽然中医针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使用,但随着现代科技和医学的普及,中医针灸理论及其文化内涵却逐渐被忽略和淡化,某些需长期实践体验才能掌握的特色技法面临失传的危险。
“怎样使中医针灸在传播过程中把精髓的东西和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很好地保存下来,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王国强表示,近年来,我国制定了多项政策和措施,大力推动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创新。
据了解,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将通过开展“中医针灸”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内容研究,探索不同的传承模式,完善中医针灸的传承机制,多渠道加强中医药宣传,强化对中医针灸文化遗产的保障力度。
市场未获满足
“申报成功不是目的,为的是更好地保护和传承,申遗成功也是中医针灸获得更好发展的良机。”王国强说。
虽然有此良机,但仍有诸多问题摆在面前:一方面,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的引入,针灸被赋予了很多新的内容,如电针疗法、激光针灸、穴位注射、腧穴药物贴敷、腧穴磁疗、腧穴红外辐射等,这些治疗方法的配合使用,提高了针灸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针灸的传统技法和经络腧穴相关的治疗方法已越来越少地被现代针灸医生所运用,各种散落在民间的家传针刺技法、绝技也大多后继乏人,濒临失传、绝迹的危险.。
同时,针灸的生理机制尚未被阐明,迫切需要科学规范地阐明针刺操作规范,包括针刺是否能产生效应、产生何种效应以及效应的大小,针刺刺激方式、针刺部位及刺激量与集体功能状态的相关性等。
“针灸需要标准化、规范化。”专家表示。
一个好消息是:近年来,我国相继启动的中国针灸穴典研究、《腧穴主治》国家标准制定和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等标准研究和制定项目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目前,我国已制定颁布了23项针灸国家标准,其中包括《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耳针》等18项针灸技术操作规范、《腧穴定位人体测量方法》等2项腧穴定位相关基础标准以及《针灸针》。目前,还有6项针灸国家标准在报批过程中,有望在明年正式颁布。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所长朱兵认为:一方面,我们要把传统中的精华提取出来,传承好;另一方面,对于一些有价值的创新也应积极鼓励,例如家用针灸仪器的研发和推广。
据悉,目前,国内生产中医诊疗器械的企业稀少,企业规模偏小,所生产的中医诊疗设备一般功能较单一,且良莠不齐,并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求。
目前国内一些上市公司对中医医疗器械的市场空白表示出兴趣,如鱼跃医疗去年收购了一家专业从事中医器械产品、专业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公司,看中的正是该公司拥有的具有国家专利的sdz系列电子针灸仪、针灸针等产品。
相关阅读
- 6月1日起,大批医疗器械实名制2024-06-04
- 两会代表发声,支持国产高端医疗器械2024-03-08
- 国家医保局:鼓励新技术、器械进医保2023-12-21
- 展会通知 | 2023第49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山东)博览会2023-09-07
- 刚刚!国家开会:鼓励创新医疗器械上市2023-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