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终端与信息化解析 -凯发k8网页登录
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从上世纪80 年代开始起步,近5年行业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20%以上。2010年市场容量已跃升世界第二,首次突破千亿大关。与海外相比,我国行业集中度低,自主研发能力差,产品较低端,处于产业升级阶段,上市企业的收入和利润规模也普遍偏小 。医疗器械分类方法很多,以功能划分可以分为诊断类、治疗类、保健类,按照先进程度又可以分为低端设备和高端设备,按照产品注册办法又可以分为一类、二类和三类,按照目标客户可以分为医院器械和otc器械。目前医疗器械发展正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企业销售的将不再只是器械,而是整体性的服务和全面性的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解决方案,家用医疗器械、面向基层的医疗器械和基于无线网络的医疗器械等都可能获得较大市场。
根据2009年出台的新医改方案,3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其中,基层医疗被认为是将受惠新医改的“大蛋糕”,基础医疗器械的需求拉动也将愈加明显。据悉,目前我国医疗服务机构共31万家左右,其中80%以上是个体诊所和县以下基层医疗机构。在这些医疗机构拥有的医疗器械设备中,有15%左右是1970年代前后的产品,有60%是19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卫生部的统计还显示,在2000余所县医院中,装备配置平均缺口30%,西部地区缺口甚至超过50%。为此,长期以来占据国内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跨国巨头相继向基层医疗器械市场挺进。在中国高端市场占有率达50%-60%的ge医疗集团,决定用3年多的时间,在中国市场上把其现有业务中高端和基层8∶2的比例调整至5∶5,将推出符合基层医疗市场需求的高性价比产品、健全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网络、推广医疗信息技术凯发k8天生赢家一触即发官网的解决方案、强化基层服务和培训。
据介绍,由于基层社区医院并非主要的医疗诊断机构,而是未来主要的康复过程的操作执行机构,因此,家庭医疗器械有望在社区医院抢占滩头阵地。从行业状态看,未来三年全球医疗器械增速预计在4%-6%,2011年全球医疗器械市场将达3120 亿美元,而我国市场扩容增速将达到20%以上,在新医改方案中,中国政府计划在2009年-2011年的3年间投入8,500亿元,预计用于医疗器械设备的投入有上千亿元。此外,预计便携式家用医疗器械在未来3年的行业整体增速在30%以上。数据显示,2011年1月至5月,医疗器械行业累计实现销售收入461.07 亿元,同比增长16.86%;实现利润总额为44.74 亿元,同比增长10.93%;其中制药机械行业1-5 月份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5.74 亿元,同比下降2.94%,但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4.34%,为2.05 亿元。利润的大幅增加主要来自于毛利率水平的提升,今年1-5月份毛利率为24.01%,同比上升1.79%。医疗器械行业散、乱的特点同样受到关注。我国医疗器械领域共有企业总数约1.4万家,但销售额大于1亿元的企业不足200家。行业显示出高科技、多学科综合、生产工艺复杂,以及中小企业占主流、综合实力差距较大的现状。但从全球市场来看,70%的医疗器械销售额集中在前30家企业手中。
近日,科技部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已经完成,有望于近期出台。此外,在新版gmp颁布之后,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正在酝酿中,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行业集中度。随着第三终端市场的扩容,我国的低端医疗器械接近饱和,但是我国的高端设备领域外企占有绝对优势。国内企业正在奋起直追,部分产品性价比较高,实现进口替代将是个长期趋势。
相关上市公司有万东医疗、鱼跃医疗、九安医疗等。从科技部权威人士获悉,科技部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已经完成,在广泛征求医疗器械企业意见后有望于近期出台。据悉,当前国内低端检验设备高潮期已过,高端设备领域外企占据绝对优势,优质的家用医疗器械企业有望成为较好的投资标的。
随着第三终端市场的扩容,我国的低端医疗器械接近饱和,但是我国的高端设备领域外企占有绝对优势。一方面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外企巨头相比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大医院的消费惯性青睐外企品牌。但是有雄心的国内企业正在奋起直追,部分产品性价比较高, 实现进口替代将是个长期趋势。 a股市场上,医疗器械板块10日逆势表现出色,阳普医疗、九安医疗两股涨停,乐普医疗、鱼跃医疗等均表现不俗。“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精准化和网络化,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发展,下一步还有望在医疗设备领域实现再制造。国内医疗器械需求正在向好,且降价压力小,随着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统筹比例提高,患者对确切诊断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各类诊疗设备需求强劲。《专项规划》对高中低端医疗器械各有扶持。基层医疗涉及的重点基础装备有10类,并有望推广适合国情的质优价廉的超声彩超类设备;在高端产品领域重点解决高值耗材问题,并争取实现定价权;医疗器械服务业务将得到支持。自2008年开始,我国展开了全国性医疗器械产业调研,目前掌握了基本资料。国内医疗器械产业当前的特点是:小批量,但利润率高;产品有公共产品属性,属于政府买单范围;行业的高新技术产业特征明显,创新速度非常快,获得政策极大关注。
移动医疗终端与信息化结合
近年来,医疗业务应用与网络平台的融合正在逐步成为医疗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未来医疗信息系统的发展,将趋向于各种医疗健康子系统的数据融合及健康档案数据中心的统一管理,以保证医疗健康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医疗终端作为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展现手段成为了相关部门重点投入研发的方向,而随着医疗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医疗终端设备种类日趋丰富、数量飞速增长,并向着移动化、小型化、网络化、接口开放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就医疗终端的发展而言,早期的医疗终端在疾病的检查、治疗、诊断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医院病房、icu(急症监护中心)、体检中心,以及部分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等专业医疗机构。随着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一些具有新型特点的医疗终端被普遍使用,如数字化辅助医疗终端,可实现辅助诊断、生物传感诊断、机器人器械辅助诊断等功能;网络医疗终端实现了医疗数据的远程传输;家庭、社区医疗终端使家庭自我监护和诊断成为了现实;微创伤的医疗终端则成为了今后医疗终端发展的重要方向。
目前医疗终端在我国应用有三类终端的适用范围较广、效果较好。例如江苏省无锡市部分医院使用的带有医用pda功能的手机,可通过共享医学检验图片,实现远程移动会诊,极大地拉近了医生与患者之间的距离。不仅如此,该终端的“婴儿标志识别”功能,可以通过给婴儿佩戴rfid标志环,帮助妇幼医院解决初生婴儿身份识别、婴儿错领和冒领偷盗等问题。具体而言,医用pda采用了eda技术设计制造,内置无线局域网和rfid识别设备,并装有专用软件。医护人员可以用此终端与医院的his系统或住院管理系统交互信息,实现在病床前查看病历信息、书写病历、下达医嘱、记录病患要求等,并实时传送到his数据库。
其次,便携式体征信息监测终端在医疗信息化中也应用较广。例如中国联通的“智慧医疗急救监护”系统,其核心便是通过便携式心电监测仪、视频等感知设备,实时接收医疗感知终端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传送,再通过gsm或wcdma网络将视频、体征、地理位置信息传输至后台服务系统,以便于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医疗急救监测、诊断与咨询的综合服务。如今,新型便携式心电监测仪不仅可以随时随地记录短暂的心脏异常信息,而且可以将采集到的生理信号快速传递到后端服务平台,实现单机测量、即插即用等功能,这给家庭、社区医生和专家医生提供了快捷沟通的渠道。
再者,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将一个或多个医疗监测仪连接到健康管理终端,可以实现多路生物医学信号的同时采集和存储,医疗机构利用内置医疗监护模块进行分析处理后,可在终端屏幕显示测量结果。举例来说,如今一些健康服务提供商提供的“个人健康管理”业务,实现了集前端健康管理终端和后台管理服务为一体,用户可以通过终端内置或分体的“体征检测感知终端”监测出体征信息,并通过3g网络将信息发送至相应的健康监测中心,从而获取随时随地的个性化监测服务、长期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和定期健康监测报告,有效预防疾病。
在一系列的医疗信息化终端被广泛使用的同时,其存在的一些安全问题和技术面临挑战。首当其冲的便是数据安全问题。一方面,医疗终端易受攻击,终端安全是数字医疗系统整体安全的软肋;另一方面,由于健康数据涉及用户隐私,相关人员要谨防数据外泄等问题。因此,必须实现纵深防御,设计可靠的加解密算法和密钥管理机制。此外,由于医疗终端采集的数据量大,医疗数据对临床诊断又十分重要,为避免被无故篡改或消除等问题,需要建立大存储容量和可靠的数据传输及存储机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由于终端设备可能存在于其他无线网络覆盖之中,故应保证不对其他网络构成干扰,也应避免受到其他网络的干扰;而在医疗终端大量集中的情况下,为保证数据实时传输,医疗机构必须解决如何避免拥塞和如何执行拥塞控制的难题;最后,为使医疗数据在不同终端之间实现准确的互认和共享,避免信息封闭和重复投资,相关机构必须制定数据互通共享标准。
当前,医疗信息化进程正在改变着医疗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模式,而随着各类新技术的逐步成熟,医疗终端的发展还将具有新的变化。未来医疗信息化终端将呈现以下趋势:
第一,数字化 医疗终端将实现采集信息、传输信息的数字化,以便于后期数据利用;
第二,接口标准化 未来为降低多类型多参数医疗终端的数据整合和综合利用,相关部门需要将各种医疗终端的接口实现标准化;
第三,网络化 医疗终端与通信模块的结合已成为部分医疗终端产品的实现方式,一方面实现了医疗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另一方面实现了医疗终端后台远程控制和干预;
第四,低成本化 在保证医疗监测数据准确率的基础上,降低医疗终端成本、小型化成为未来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