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的软肋:打不通数据和服务 -凯发k8网页登录
中国的移动医疗到目前为止,发展核心仍然在前端用技术改变服务模式以及数据收集的阶段。移动医疗缺什么?缺的是如何打通数据、技术和服务,真正拓展到后端诊断、个人健康干预。目前真正有效的模式还没有出现。不过现在很多投资者,包括风投、互联网巨头和产业内公司,在经过了快速发展的一轮前端布局之后,也开始逐渐把触角往后端衍生。
比较有代表的是春雨和慈铭体检。春雨做的是把用户健康数据整合成健康档案。健康数据来自于两部分,一个是个人消费端的健康数据,主要来自于可穿戴设备,比如运动、睡眠、基本健康指标如血压、体重,另一个则是病史数据,比如验血报告,ct报告等。对春雨来说,目前比较有可能标准化做成数据模块的是第一类数据,只要打通硬件和app的数据接口,就可以获得健康数据并通过后台处理,做成标准的格式。
而慈铭体检近日推出的o2o全健康管理产品,思路也是通过打通可穿戴数据和各类app上的健康数据,形成数据中心,然后联合后端私人医生服务。
这种模式在国外其实已经有很多公司想要做。苹果的healthkit正是想成为各种可穿戴设备和健康数据的中心,并把这些数据和电子病历结合,最终和医生的服务联系起来,让这些数据真正被应用,作为临床参考。
这种模式在中国的问题有几个。首先,大部分大众消费类的可穿戴设备功能简单,主要是跟踪运动量、心跳、体重、呼吸等常规指标,这些可穿戴设备的准确性达不到医学参考的标准,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美国医生表示他们不会参考类似fitbit这样的数据。在美国,真正被医生采用作为临床诊断参考的app需要经过严格实验测试,而且往往是针对某一方面疾病,有非常精密的准确度。这类属于临床类的app和硬件完全不同于大众消费类,在审批上需要fda审核,使用的时候有的是医生处方的一部分,可见其专业性。而这类产品目前在中国还没有。
此外,其实就电子病历本身来讲,最关键的是电子化的实验室报告和各种检查。这也是在中国最难做的。每个医院标准不同,格式不同,且医院之间不通。报告大部分都是纸质的。要想做成电子病历,辅助远程诊断和健康建议,只能靠病人自己上传扫描材料,这个步骤比较麻烦,很多用户和医生不愿意去用。
要抓住这最为关键的一块做电子病历,目前比较可行的仍然是设计标准化模块,依赖用户主动输入。但发展可能会比较慢,从某几个专科切入的效果可能会比全面铺开更好,针对特定慢性病设计不同的病历模块,比如糖尿病、高血压这样比较适合标准化的疾病。
即便如此,目前来看要想真正把前端技术和数据、通过电子病历这个枢纽,和后端服务联系起来,仍然受制于政策对远程医疗的限制和整个医疗行业缺乏电子化档案这个问题,现阶段的电子病历更多的是一种线上到线下的枢纽,帮助病人和医生交流,并最终给出线下治疗的建议和引导。随着公立医院生存压力加大,可能有更多医院愿意让医生通过线上平台来为线下倒流并积累品牌影响力。
相关阅读
- 美敦力在中国寻找移动医疗新机会2016-05-31
- 医疗保险新方法:免费提供可穿戴设备 完成目标还有奖励2016-03-04
- 到2019年,医疗器械行业面临的6项大概率事件2016-02-24
- 可穿戴医疗将在2016年呈爆发式增长2016-02-19
- 巨头纷纷打入医疗器械圈 行业将受大冲击!201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