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前椎缘骨的mri探讨 -凯发k8网页登录
【摘要】 目的:分析总结腰椎前椎缘骨的mri表现并提高对前椎缘骨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典型病例的mri表现、好发部位及其原因,采用philips 1.5t超导型mr机,常规行矢状面t1wi、t2wi及横断面t2wi扫描,5例加扫矢状面t2w_spair扫描。结果:mri主要表现为病变椎体前上缘骨质局部缺如,缺损区内见异常软组织信号灶,异常信号前缘超出相邻椎体前缘连线,椎间盘前纤维环前凸,前纵韧带明显受压前凸。结论:腰椎前椎缘骨主要发生于椎体前上缘,mri表现具有特征性。
【关键词】 腰椎终板 椎缘骨 椎间盘移位 磁共振成像
腰椎前椎缘骨,实际为椎缘骨的一种类型,或是指发生于腰椎椎体终板前部的许莫结节(schmorls node),是引起腰疼痛原因之一。因前椎缘骨是发生在椎体前缘,过去大多认为前椎缘骨无临床意义,一般不引起症状①,对本病尚未有充分认识;现对15例典型病例的mri表现分析并讨论。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搜集2007年至2009年经磁共振诊断的腰椎前椎缘骨15例患者蝗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6例。年龄18-55岁,平均31岁。其中5例曾行x线检查,3例行ct检查,对照其mri与ct表现。
1.2 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无明显根性痛或肌群症状,临床上多诊断为腰肌劳损或腰椎间盘突出,病史2个月-5年不等,其中3例提供有明确外伤史,主要为转身受力不平衡时扭伤,余未提供明确病史;5例无明显症状,体检发现。
1.3 方法:磁共振使用philips 1.5tmr扫描议 ,脊柱线圈,常规行矢状面、横断面扫描,t1wi、t2wi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进行成像,t2wi:tr 3500ms,te 115ms;t1wi:tr400ms,te20ms;t2w_spair:tr3000ms,te60ms;层厚3mm,层距0.3mm;矩阵512×512,fov300-350cm,激励次数2-3次。
2 结果
2.1 发生部位:3例发生于l3椎体前上缘,7例发生l4椎体前上缘,3例发生于l5椎体前上缘,2例时发生于l4前上缘和l5前上缘。l3椎体前缘病灶占20%(3/15),l4椎体前上缘病灶占60%(9/15),l5前上缘病灶占30%(5/15)。
2.2 mri表现
2.2.1 矢状面t1wi 病变椎体前上缘缺如,缺损区大小约5mm×6mm至10.5mm×19.0mm;缺损区见不规则稍低信号4例,低信号11例,均与椎间盘信号基本一致;缺损区前方见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7例,大小约3.1mmx4.0mm至4.9mm×6.3mm,余未见明确高信号灶;损缺区病灶与椎体之间见粗线状或细带状低信号影;缺损区内信号灶与前纵韧带分界尚清,见图1。
2.2.2 矢状面t2wi 病灶椎体前上缘表面不光滑10例,局部呈锯齿状改变,椎体前上缘表面光滑5例,呈粗线状改变;缺损区组织均呈低信号;缺损区前缘不规则高信号灶7例,与椎体骨质信号基本一致,余为低信号;缺损区内病灶前缘均超出相邻椎体的前缘连线,前上缘与椎间盘前纤维环连接11例,椎间盘信号明显减低13例;前纵韧带受压前移;缺损区底为不光滑线状低信号影10例。椎间盘前纤维环显示清并呈弧状低信号灶5例。见图2、3。
2.2.3 矢状面t2w_spair(5例病人) 病变椎体前上缘缺损区内均见不规则高信号灶,后上缘与椎间盘高信号相连,缺损区内病灶前缘见不规则斑片状低信号灶3例,与前纵韧带分界清,3例可见椎间盘前纤维环破裂,见图4。
2.2.4 横断面t2wi病变椎体局部不规则缺损,缺损区大小约9.2mm×6mm至24.6mm×18mm,边缘不整,缺损区内低信号灶10例, 缺损区前缘见不规则斑片状高信号灶7例,大小约5.1mm×4.8mm至12.2mm×6.9mm,与前纵韧带分界清,见图5。
3 讨论
腰椎前椎缘骨主要由疝入的髓核和软骨成份、骨质缺损区及掀起的骨块所构成,因此部分文献①③将前椎前缘称为椎体边缘软骨结节,腰椎前椎缘骨的mri表现主要为病变椎体前上缘缺如,相应前上缘终板局限性凹陷,凹陷区内为椎间盘组织或软骨组织充填,凹陷区前方见不规则骨块;在t2w_spair图像上,椎体终板呈线状低信号,介于高信号的椎间盘组织及稍低信号的椎体松质骨之间,凹陷的终板局部异常增厚,厚薄不均,提示前椎缘骨周围反应性骨质硬化,与x线及ct显示椎体前上终板骨质硬化一致;椎间盘纤维环呈低信号,可清楚地显示椎间盘前缘向前下凸的形态及位置,椎间盘前纤维环破裂。t1wi也能清楚地显示上述征象;但纤维环显示差;在该序列图像上,凹陷的终板下方均见一线状或带状高信号影,与脂肪信号一致,厚薄不一,可能是由于前椎缘骨下方松质骨内骨髓脂肪化所致③。在t2wi图像上能显示前椎缘骨的边缘、形态,13例椎间盘因退行性变而信号减低,与凹陷区组织分界不清。凹陷区前方见不规则游离骨块,t1wi、t2wi均能清楚显示,7例t1wi、t2wi均呈高信号,而t2w_spair呈低信号,与本椎体骨质信号变化一致,可能是骨块中含有骨髓成份较多并且脂肪化;8例t1wi、t2wi均呈低信,可能是骨块完全骨质硬化;x线及ct均显示为高密度灶。现对椎体前缘骨的发病机制学说不一:①由于意外伤或运动伤的纵向挤压、屈曲和旋转作用,致骨突环与椎体间薄弱的软骨连接破坏、分离,软骨板的髓核向前方移位;②软骨板先天性残缺,如骨化障碍形成的缺陷,血管沟、脊索突出的残缺等,是其发生的病理基础;③椎体骨突环尚未愈合前,其间的软骨连接较薄弱,当发生椎间突出时,部分骨突环可自薄弱的骨软骨连接处撕脱,间盘组织遂经此撕脱区突出形成软骨结节。国内较为接受的观点认为椎前缘骨是边缘性软骨结节的一种特殊类型④,基病理可能是在特殊的解剖缺陷基础上,在漫长的日常生活中,脊柱不断受弯曲和压迫等外力作用,促进髓核冲击缺陷区而进入椎体骨板,形成前椎缘骨,其实与椎体许莫氏结节是相同的,只是产生的部位不同而已⑤。
腰椎前椎缘骨主要与以下疾病鉴别,①椎体前缘骨质增生,不仅出现在椎体前上,同时椎体下、后缘或侧缘均可出现,与椎体紧密相连,前缘尖锐,椎体前缘无缺损区;②椎间韧带钙化,椎间韧带位于椎间隙前端正中,呈等腰三角形,基底平齐于椎前缘,尖端指向椎间盘,椎体角部无局限性缺损。③椎体骨折,常有急性外伤史,椎体前缘骨块与椎体骨质缺损相吻合。
本组资料示腰椎前椎缘骨均发生于椎体前上缘,可能与生物力学因素有关,腰椎尤其是下腰椎是躯体运动最大的支撑区,也是承受躯体重量的下达压力的转折点,当自上而下的冲击力作用于腰部时,人体基于本能保护性,姿势多处于前曲前状态,冲击力通过髓核伸向前下方,即下位椎体的前上角,在先天缺陷的基础上形成前椎缘骨,本组资料还显示,发生于l4椎体前上缘的椎缘骨占60%,可能与l4活动范围较大,其椎体终板边缘最易受损有关⑥。
【参考文献】
[1]周桂林.椎缘骨的临床x线诊断[j].中华骨科杂志,1997,10:660.
[2]杨宪良,苏秉亮, 张晓东.椎缘骨及腰椎软骨结节的ct诊断[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7,39(4):483.
[3]詹阿来.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mr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3):162.
[4]曹来宾,詹阿来,徐德永,等.腰椎后缘软骨结节的影像学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2,4:462.
[5]殷好治,梁副民,王希林,等.腰椎体后缘软骨结节的ct探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2):144.
[6]曹庆选,曹来宾,张化龙,等.腰椎后上缘软骨结节(附10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4,28(6):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