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侧联合开眶治疗眶内肿瘤35例 -凯发k8网页登录
【关键词】眶内肿瘤
引言
随着现代化影像学技术如超声、ct,mri的进展①,术前对眼眶肿物正确判断率接近100%,而且可正确地估计肿瘤与周围组织有无明显粘连,这对手术入路的选择非常重要。我院1994 03/2009 09手术冶疗眶内肿瘤35例并分析其手术适应证、术式选择和联合开眶入路的优缺点,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35例35眼,其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13~62(平均49.2)岁。病史40d~11a。视力:黑矇~0.09者2例;0.7~0.9者6例;1.0以上者27例。眼位:向前方突出者18例;向其它方向突出者17例。眼球运动:正常24例;受限11例;触及肿物17例。眼球突出度:两侧相差2mm以上者21例。影像检查②:x线平片:眶腔增大6例;骨破坏及骨增生5例。b超探查:显示肿物影像边界清楚6例;高密度无回声12例;直接定性海绵状血管瘤5例,其影像为边界清楚的圆形占位,内有复反射并均匀、中等声衰减,压迫眼球,肿物变形。ct扫描:检查28例,均发现占位,位于眶前部的14例,眶中部15例,位于视神经内侧5例,位于眶尖1例,所有病例中有8例确认为皮样囊肿,其ct征多位于蝶骨大小翼骨缝及颧额缝附近,呈半圆,椭圆或哑铃形,病变内容有负ct值区,内有高密度,不被造影剂强化,病变周围有环状高密度影,可被造影剂增强,眶骨凹陷。手术方法:全身麻醉后,于外眦水平切开2cm至深筋膜,剪开外眦,置牵张器。暴露眶外缘,沿眶外缘5mm弧形切开骨膜,在骨膜切开上下两端各做一横切口,使切口呈“工”子形,分离骨膜,暴露骨壁。用骨凿做两开口,用咬骨钳夹住骨瓣后,向外骨折,于眶骨膜中央水平切开,在于眶缘处做横切口,使切口呈“t”形,进入眶内。于泪阜内侧球结膜弧形剪开180°,暴露并分离出内直肌,内直肌用3/0丝线预置,自直肌附着点剪断肌肉及韧带。将内直肌向内牵拉,眼球向颞窝牵拉,此时视神经内侧术野宽阔,一般眼球可向内牵拉25°~30°,沿眼球向眶后分离进入肌锥内,做眶内侧和眶尖部肿瘤的手术切除,充分止血后缝合内直肌,缝合球结膜,缝合骨膜,恢复骨瓣,缝合皮下、皮肤及睑裂。切口置引流管,加压包扎,同时放视力监护灯泡,切除的肿物送检病理。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激素及止血剂等药物,每日观察,注意有无渗血及渗液,术后7d拆除皮肤及睑裂缝线,当日使用止痛药物,术后随访6mo~8a,平均2.6a。结果:肿瘤位置:3例肿瘤位于视神经内下方,1例位于视神经内上,其余均位于视神经外侧、外下或外上。肿瘤位置与术前b超和ct判断一致。肿瘤形状:主要为圆形、类圆形或椭圆形。肿瘤粘连程度:除2例粘连较重外(术前已估计到),其他均与术前判断一致,肿瘤无明显粘连,顺利取出。并发症:3例术后出现术后复视,15d后恢复;3例结膜下或睑皮下出血;1例出现部分上睑下垂;其余无视力丧失、上睑下垂、眼球固定等严重并发症。
2、讨论
眶内肿瘤的最好治疗方法仍然是手术③。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进展,对眼眶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产生着巨大影响,x线检查对眶腔扩大、骨质破坏、眶孔及眶裂的扩大、眶壁骨折钙化等仍有意义,但不能显示软组织的改变。b超它可显示球内和眶内病变,可根据病变的形状、边界、内回声的多少及强弱、透声性及肿瘤的可压缩性等特征,较准确地判断出肿瘤的性质。ct可直接显示病变,图像直观,并可在同一层面同时显示眶内、眶周、副鼻窦、颅内的变化,根据肿瘤的位置、形状、内密度及一些继发性改变来判断肿物的性质。mri检查软组织分辨率强。b超主要用于判断病变内的声学性质,区分肿瘤类别,以及肿瘤和视神经、眼外肌的关系。ct用来确定病变的空间位置④,它能显示眶内及周围结构,定位准确,对于视神经管内和颅内蔓延的肿瘤应做mri。内外侧联合开眶治疗眶内肿瘤,术野暴露清楚,副损伤小,易于切除病变。术中不可过度牵拉,以防眼球供血障碍而影响视力。眼眶手术后应常规应用抗生素及激素1wk,以预防感染及减轻组织水肿,术后加压包扎,24~48h是组织反应性水肿期,换药不利于创口愈合,一般第5d换药,视力情况应用自制视力监护灯置于包扎纱布中,清醒后立即接通电源,观察有无光感,如有引流条48h取出,术后7d拆除皮肤缝合线。
【参考文献】
[1]宋国祥.眼眶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35 142.
[2]倪遵,马小葵,郭秉宽.1422例眼眶肿瘤的病理分类.中华眼科杂志1991:27.
[3]宋国祥,田文芳.眼眶海鼎状血管瘤临床分析.中华眼科杂志1988:103 105.
[4]肖利华.眼眶手术学之图解.郑州:河南科技出版社1998:255 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