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吨大米换一个骨关节——医械如何实现“国产化”突围? -凯发k8网页登录
置换1个骨关节有多贵?
4吨大米换1个关节——这是从医多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北省骨科研究所所长张英泽给出的“价格等式”。
“1吨大米卖1万块钱,1块钢板就是1万块钱,老百姓劳动一年的收入就只够一块钢板钱。要是换一个关节,多少钱?要4吨大米。”在5月12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的“聚焦医工融合,助力健康中国”高峰论坛上,张英泽的一席话引得全场关注。
钢板、骨关节只是医疗器材的“一角”。心脏支架、派特ct、高性能彩超……这些高技术医疗器械设备,集中了医疗领域最新的科技进展,为人民的健康保健提供着有力支撑。但我国医疗器材产业关键部件缺乏核心技术、设备依赖进口,已成为困扰发展的瓶颈问题。
医疗器材产业如何才能实现“国产化”突围?老百姓何时才能用上物美价廉的医疗耗材?
部分器材研制起来并不算难
据统计,我国一年约有440万人发生骨折,其中80%需要做手术,即350万人。而作为手术主要耗材的钢板,平均售价在2万元上下,每年全国骨折手术患者在钢板上就要花费近700亿元。
放眼整个骨科,张英泽指出,我国患者每年在医疗器材上的花费约1000亿元,其中80%的器材都依赖进口。“也就是说,一年800个亿被外国人拿走了。我讲的这些耗材不包括检验、检测的设备,检验检测的设备几乎都被国外所垄断。”张英泽说。
张英泽认为,以目前国内的科研水平来看,研制某些骨科器材并不算难。牵引床是骨折手术中常用的一种医疗设备,可让患者通过牵引装置达到复位。“目前牵引床进口最贵的要480万元,国产最便宜的要40万元。”基于此,40年前张英泽就带领团队开始寻找牵引床的替代方案,研制出第一代牵引床——“小板凳儿”,如今已发展至第八代。
“从0到1”成功研制牵引床,但这在张英泽看来,“实在没有科技含量”。他对临近的一位工科领域的著名学者说,“你们看,(研制)这对你们学校来说太简单了。”
学科分类限制医工互动
面对国内医疗器械领域被“卡脖子”的现状,张英泽呼吁医科与工科需要走向深度融合,提升相关领域设备的国产化率。
“医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传统西医是建立在解剖和化学两大基础之上的一门学科。一百年前,美国人就已经认识到了医工结合的重要性。”张英泽说,美国人在学医方面要先学一个四年的理工专业,两年的医学基础,还有两年的医院实习。所以,美国的医生基本都是医工结合的医生。
但目前国内医科与工科之间的互动还远远不够。“中国的学科分类比较明确,医科与工科原先之间并没有交叉,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上,之前两者之间融合比较少。”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陈杰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情况下,搞工科的人不懂医学,搞医学的人对工科也不是很了解。
如何架起沟通医工之间的桥梁呢?“作为理工类院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学生交叉学习等方式实现复合人才培养。同时,也可通过与医学院或相关实习基地合作,全方位开展学科融合。”陈杰说。
【来源:中国科技网】
上一篇:全国耗材零加成信息汇总!
下一篇:医疗反腐再加码,纪监委出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