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脑积水 -凯发k8网页登录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脑室-心房(v-a)分流术在脑室-腹腔(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多次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用颈内静脉穿刺术,通过8f导管鞘将v-a分流管引至右心房,实现v-a分流术。结果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调整分流管心房端后分流通畅。随访时间2~20个月,平均8个月;头颅ct复查均见脑室明显回缩,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均达临床治愈。结论:对于行v-p分流术失败的病人应积极改行v-a分流术。改良v-a分流术是一种微创治疗方法,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操作方法简便,无明显并发症。
【关键词】脑积水 脑室腹膜分流术 脑室心房分流术
脑室-腹腔(v-p)分流术是目前治疗脑积水的首选方法,但其再手术率高,常常需多次进行分流管调整或拔除后再植,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2004年6月~2006年10月,我们对20例行v-p分流术失败的脑积水病人采用改良微创脑室-心房(v-a)分流术进行脑室颅外分流,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男12例,女8例;年龄18~63岁,平均43岁。曾行v-p分流术或分流管腹腔端调整术3~8次,平均4次。脑积水原因:颅脑外伤15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临床表现:头痛17例,恶心、呕吐14例,反复发热9例,意识障碍14例,步态不稳8例,遗尿12例,腹部膨隆9例,腹肌紧张8例,腹痛13例,腹部包块3例。再手术原因:分流管腹腔端包裹7例,包裹性积液5例,腹腔感染4例,脑脊液蛋白定量高3例,反复腹痛1例。
1.2 术前准备 本组病人术前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并进行术前评估。腹腔感染或颅内感染者及时拔除分流管,加强抗感染治疗,待3次脑脊液常规检查提示细胞数正常后手术。
1.3 手术主要器械 颈内静脉穿刺采用7号中心静脉穿刺包;分流管为合适压力的成人抗虹吸脑室腹腔分流管(medtronicneurosurgerydelta)或一般的脑室腹腔分流管,8f导管鞘(介入治疗穿刺股动脉用,其管径大于分流管管径,可保证分流管顺利穿过)。
1.4 手术操作方法 头部操作与经典手术相同。颈部操作:全麻下,病人平卧位,右肩下垫一薄垫,使肩及枕呈过伸位,头转向左侧,使静脉充盈以防止空气栓塞。取胸锁乳突肌的锁骨头、胸骨头和锁骨三者构成的三角区顶点为穿刺点。在穿刺点内侧,用左手食指摸清颈动脉搏动,保护颈动脉,右手持内有肝素盐水的穿刺针,针头指向同侧乳头或锁骨头内侧、与冠状面呈30°角穿刺,边进针边抽吸,进针约2.5~4.0cm即可刺入颈内静脉,见暗红色静脉血液回流,说明穿刺成功,记录此时穿刺针前端至皮肤的长度(l)。固定穿刺针并插入导引导丝至预计深度,退出穿刺针后,8f导管鞘沿导引导丝进入的长度(l1)应大于l约1~2cm,固定导管鞘,将导引导丝退出。注满肝素生理盐水的分流管心房端沿导管鞘进入颈内静脉。分流管头端连接中心静脉压的测压计,通过对中心静脉压的观测,调整心房端分流管至合适长度,撤出导管鞘(撤退时应边撤边送分流管,防止分流管脱出),剪去头端多余的分流管,与阀门相连接的处理方法及脑室端穿刺置管同经典手术。穿刺点处皮下深筋膜用小针细丝线缝合固定分流管,防止其渗血及脱出。
2、结果
本组一次操作成功19例(95%);另1例分流后效果不明显,术中再次检查见分流管在颈内静脉进入右心房处弯曲折叠,调整后分流通畅。本组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颈部切口出血、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无颌面颈部或上肢静脉血流受阻情况。随访2~20个月,平均8个月。头颅ct复查示分流管位置合适,脑室较术前明显缩小,均恢复至接近正常大小;病人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日常生活及工作,均达临床治愈。
3 、讨论
分流管阻塞是v-p分流术失败最常见的原因,在v-p分流再手术病例中占80%以上①。本组导致分流管腹腔端堵塞的最主要原因为大网膜包裹、包裹性积液,其次为腹腔感染、脑脊液蛋白定量高等;1例病人反复腹痛,考虑是脑脊液刺激腹膜造成的。为防止分流管在腹腔内被大网膜黏连包裹,我们曾在镜下将腹腔分流管固定在肝膈间隙,但临床发现:由于分流管在肝膈间隙不移动,仍有被周围软组织黏连包裹导致堵塞的情况发生。对v-p分流术后反复感染的病人,我们认为:必须拔除分流管,才可彻底控制感染。此时,若发生急性脑积水,可同时行额角穿刺外引流。但即使控制感染后再行v-p分流术,仍容易发生黏连包裹堵塞分流管或腹腔感染。此外,我们还发现:对脑积水v-p分流术失败后反复调整或更换分流管的病人,每次恢复程度均难以达到上次调整前的状态。因此,对于v-p分流术后分流管多次堵塞的病人,不断调整分流管腹腔端还是选用其他脑室颅外分流方法,已成为神经外科医生关注的问题②。由于v-a分流术需将分流管永久留置于心脏内,干扰心脏生理环境,有引起心脏骤停的危险及一些其他心血管并发症的可能,以往认为只适用于不能行v-p分流术的病人。本组均在v-p分流术失败的情况下改行上述改良微创v-a分流术,术后病人反应轻,无明显并发症。因此,随着分流管材料的改进和可选用抗生素种类的增多,对多次v-p分流失败的病人,应积极果断地采取v-a分流术。
传统v-a分流术在放置心房分流管时,需在颈部做一切口,解剖分离出颈内静脉和面总静脉,经面总静脉近端插入分流管达颈内静脉、无名静脉、上腔静脉至右心房,术中操作复杂,路径长,且有损伤颈内静脉、面总静脉引起出血的风险;另外,颈部切口也影响美观。如采用颈外静脉插入分流管,由于颈外静脉有两个静脉瓣,分别位于锁骨上4cm和颈外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的汇合处,且颈外静脉进入锁骨下静脉时呈直角,分流管在该处较难通过,有被送向血管远端的可能,故存在术中不易控制的缺点。
为此,我们对经典v-a分流术进行了改良,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右胸膜顶较左侧低,右侧颈内静脉的穿刺点到乳头的连线,几乎与颈内静脉的走向平行,容易穿刺,更不会穿破胸导管,所以右颈内静脉是可选择的最佳途径。与传统术式比较,改良的v-a分流术仅需在颈部穿刺进入颈内静脉,创伤小、操作简单,路径短、愈合快;同时我们应用8f导管鞘,在不改变原分流管前端结构的情况下,将分流管经导管鞘安全顺利送至右心房。以往通过剪掉分流管带裂隙的盲端后经导引导丝送入心房,这样破坏了分流管的完整性,增加了心房内血液通过断端反流或形成血栓的危险。王秋华等③曾报道2例v-a分流术后病人,在低头憋气用力时突然出现头疼、呕吐甚至晕倒,头颅ct发现侧脑室内有血液,考虑心房血液反流至脑室。改良的v-a分流术没有破坏分流管的完整性,能有效避免这一危险,本组随访中未见类似事件发生。
我们认为,v-a分流术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有肝硬化等腹腔内病史者,不适合行v-p分流术,可考虑v-a分流术。②对于v-p分流术后分流管腹腔端反复堵塞调整不良者应及时改行v-a分流术。③反复腹腔感染的病人应及时拔除分流管,控制感染后改行v-a分流术。④怀疑颅内感染的病人,术前至少检查3次脑脊液细胞数全部正常后方可手术。⑤对v-p分流通畅,但反复腹痛的病人,可改行v-a分流术。v-a分流术的禁忌证:①心功能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或呼吸系统疾病者。②颅内感染未控制或颅内出血。③脑脊液含有絮状物等有形物质。④头部、颈部及胸部皮肤有感染者。此外,操作过程中应严格注意防止气栓及血栓的形成。
通过本组经验我们认为,改良的v-a分流术有以下优点:①采用8f导管鞘将分流管引入右心房,保证了分流管的完整性,有效避免断端反流或形成血栓的危险。②v-a分流术只需做头、颈部两处切口,术野小,创伤较轻微,感染机会较少。③手术区域的局部解剖结构简单,手术操作较易掌握。④手术成功率高。⑤并发症及后遗症发生率低。⑥缩短住院周期,节省病人费用,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因此,对v-p分流失败者,应积极果断改行微创改良式v-a分流术。
【参考文献】
[1] cozzens j w, chandler j p. increased risk of distal ventriculoperitoneal shunt obstruction associated with slit valves or distal slits in the peritoneal catheter [j]. j neurosurg, 1997, 87(5): 682-686.
[2] 周东, 詹升全, 李昭杰, 等. 脑室-心房分流术治疗脑积水的再评价 [j].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05, 10(8): 374-375.
上一篇:经颈入路切除咽旁侧颅底肿瘤
下一篇:外伤性硬膜下积液39例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