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治疗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86例 -凯发k8网页登录
【摘要】目的 探讨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病例,经鼻内镜下手术治疗的疗效及有关问题。结果 86例患者术后经随访6个月~2年,窦口引流通畅,无一例复发。结论 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宜行鼻内镜手术,以彻底清除窦腔病变,术后应继续反复冲洗窦腔,术后不必全身应用抗真菌药。
【关键词】 鼻窦 真菌 鼻内镜术
鼻窦真菌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常误诊为慢性鼻窦炎或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激素在鼻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ct的普遍应用,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不断提高,鼻窦真菌病有逐年增多的趋势。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5月~2007年8月所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6例患者中,男48例,女38例,年龄18~69岁,平均42岁。病程3个月~12年。单侧发病74例,双侧发病12例,鼻塞72例,涕中带血或抽吸性血痰46例,流脓涕或抽吸性脓痰55例,单侧头痛31例,单侧面颊部疼痛5例,上列牙痛4例,眼眶痛2例。鼻内镜检查见下鼻甲肿大或黏膜充血41例,中鼻道荔枝肉样新生物35例,中鼻道积脓42例,中鼻甲息肉样变18例,钩突息肉9例,鼻腔外侧壁内移11例,面颊部肿胀隆起7例,眼球稍微外突3例,鼻中隔偏曲24例。所有病例均行鼻窦ct扫描,显示病变鼻窦密度增高,并见结节状致密影或钙化影,其中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破坏或窦口受压扩大者61例,纸样板部分破坏4例,眶底骨质部分破坏3例。病变主要位于上颌窦,其中同时累及筛窦者39例,累及蝶窦者8例。
1.2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行鼻内镜鼻窦开放术,切除钩突,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扩大后的自然开口约为1.0~1.5cm,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矫正手术。
术中见上颌窦内侧壁部分吸收者28例,窦腔内均可见褐色或黄色干酪样物或黏稠油灰样物,黏膜多见水肿增厚,21例窦腔内有息肉或囊肿,均予以清除。其中33例因上颌窦腔内容物不易清除,而行下鼻道开窗并予生理盐水自下鼻道冲洗窦腔清除病变。8例蝶窦病变均经筛窦进路扩大蝶窦口,彻底清除病变。术后予以抗生素、黏液促排剂,口服及局部喷雾糖皮质激素,定期鼻内镜下换药,并予以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每日2次,持续3个月;冲洗窦腔,每周1次,持续1~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2 结果
术后病理检查:全部病例干酪样团块中均见真菌菌丝及孢子,15例黏膜表面有真菌生长,但黏膜内无侵入。86例患者术后自觉症状基本消失,随访8个月~2年无一例复发。鼻内镜检查,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好。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病理生理过程是各种原因导致鼻窦口狭窄或阻塞,造成鼻窦内环境异常,包括分泌物潴留,低氧状态,ph值下降,糖含量上升或黏稠度增加等,为病原微生物创造了适应的生长环境,在一定条件下致人发病。造成鼻窦狭窄的局部因素有鼻腔鼻窦解剖畸形,局部黏膜病变,鼻窦黏膜囊肿、异物,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钩突肥大等①。诱因主要是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如使用免疫抑制剂患者;机体抵抗力下降,如患有消耗性、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及长期使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本组86例中无上述全身因素,86例患者中鼻部检查,78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解剖异常及生理改变,如鼻窦炎、中鼻甲息肉样变、钩突肥大及息肉、鼻中隔偏曲等,从而使鼻腔内通气不良,加之鼻腔潮湿、温暖的环境及慢性炎症的刺激,形成真菌容易增殖的环境,因此,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病因应考虑局部因素。
鼻窦真菌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单侧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或抽吸性血痰,常伴有头痛,鼻窦ct扫描多显示病变鼻腔密度增高,有团块影,常可见窦壁骨质部分缺损,易与恶性肿瘤相混淆。本组有9例入院诊断为鼻窦肿物性质待查,其中拟诊为上颌窦癌3例,筛窦骨纤维瘤1例。鼻窦真菌病与鼻窦恶性肿瘤的临床症状虽然相似,但认真分析其ct表现将有助于鉴别诊断:(1)真菌病变窦腔密度增高且不均匀,约84.4%的患者窦腔内可见钙化灶[2];恶性肿瘤的块影较均匀,密度低。(2)鼻窦真菌病的骨质破坏较局限,多因压迫吸收所致,以骨质较薄的改变为主,如上颌窦内侧壁及纸样板;肿瘤以溶骨为主,呈虫蚀样且范围较大。(3)鼻窦真菌病的窦腔形态大致正常或轻度改变,向周围扩展呈膨胀性生长,边界较清;肿瘤常因大范围骨质破坏,向周围明显扩大,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
本病的治疗原则是通过手术彻底清除鼻窦内全部真菌团块等内容物,并保证术后长期充分的引流通气,从而完全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鼻内镜手术已逐渐取代传统的caldwell-luc手术。因为鼻内镜集诊断性技术与治疗性手术为一体,缩短了诊断治疗周期,提高了诊治水平,又由于手术是鼻内径路,能减少病人的侵袭性操作,并发症相应减少,还可以同期行鼻腔的其他手术,而且当真菌病变累及多个鼻窦时,单纯采用caldwell-luc手术亦不能清除全部病变。对于上颌窦内黏膜息肉样变增生严重且主要位于内下角,在鼻内镜下难以清除者,冯立人等[3]认为应加用caldwell-luc术式切口,其优越性在于清理窦内黏膜病变及真菌团块,方便且彻底,术后不易复发,该传统手术应只是在某些情况下作为鼻内镜术的辅助切口。此外鼻内镜术后随访方便快捷,术后定期用内镜清理术腔内伪膜、痂皮、新生的肉芽,分离粘连带,确保鼻腔开放通畅换气,能促使疾病早日痊愈,对复发病例还可再次在内镜下清除病变。因此,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宜行鼻内镜手术治疗。
鼻窦真菌病手术不能完全清除鼻窦内真菌成分④,故术后应系统的药物治疗,包括口服及局部喷雾糖皮质激素,全身应用黏液促排剂,定期予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及窦腔,以清除分泌物及鼻窦内残留的真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本组病例术前、术后均未用抗真菌药物,但都临床治愈,故非侵袭型鼻窦真菌病无需抗真菌药物治疗。
【参考文献】
1 黄明刚,杨萍,王茁.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研究.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637-638.
2 castelnuovo p,gera r,di-giulio g,et al.paranasal sinus mycoses.acta otorhinolaryngol ital,2000,20:6-15.
3 冯立人,谭长强,郭庆明.功能性鼻内窥镜手术治疗上颌窦曲霉菌病.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0,14(12):554-555.
4 刘铭,周兵,韩德明,等.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37(3):169.
相关阅读
- 经上颌窦前壁钻孔行鼻窦内镜术50例临床分析2011-11-08
- 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鼻窦真菌病2011-09-28
- 68例青少年慢性鼻窦炎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分析201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