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41例疗效分析 -凯发k8网页登录
【摘要】 目的:探讨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方法:对41例霉菌性鼻窦炎采用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全组41例均治愈。随访6月~2年39例未见复发。结论:霉菌性鼻窦炎经鼻窦内窥镜治疗,疗效好。
【关键词】 鼻窦内窥镜 霉菌性鼻窦炎
霉菌性鼻窦炎在临床上并不少见,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亦有增高趋势,而随着ct的普及及鼻窦内窥镜手术技术的逐渐完善,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治亦随之增高,笔者对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41例霉菌性鼻窦炎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组病例41例,年龄13~65岁,平均35.6岁;男性15例,女性26例,病程3月~3年,均无手术史,主要以鼻阻不适伴流脓涕,涕中带血,鼻臭就诊,鼻腔检查有32例有炎性息肉生长,9例鼻腔内未见明显息肉,全组病例鼻腔内均见脓性分泌物,ct检查21例为单侧上颌窦炎症,19例为单侧上颌窦并累及筛窦、额窦,1例为双侧全组鼻窦并有骨质破坏(如图1),少数患者有鼻外形改变。
1.2 手术方式 全组41例病人均采用单径路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1例全麻下手术治疗,其余均局麻下手术治疗,在鼻窦内窥镜直视下摘除息肉样组织,切开钩突,开放上颌窦口及筛窦使鼻窦引流好,取出鼻窦腔内干酪样变组织,并予大量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鼻窦腔,其中1例为全组鼻窦患者,除应用上述方式外并于蝶窦自然开口开放蝶窦,取出蝶窦腔内干酪样变组织,冲洗蝶窦腔,见双侧蝶窦骨质破坏并相通。
1.3 结果 术后给予抗炎对症支持治疗,按时清理鼻腔,并予氟康唑冲洗鼻腔,丙酸氟替卡松喷鼻,定期复查见全组39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鼻内镜检查见鼻窦开放良好,引流可,鼻腔鼻窦粘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及异常组织,余2例患者鼻窦开放尚可,鼻窦内见少许菌团生长及脓性分泌物,经再次鼻窦内窥镜下鼻窦腔冲洗后症状改善。
2 讨论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粘膜上,低氧,低ph值血症,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适合霉菌的生存,各种因素致鼻窦口阻塞,人体免疫功能异常,全身抵抗力下降(如患有消耗性、代谢性疾病,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的患者)①,及抗生素的滥用均易致病。它所致的鼻窦炎症包括粘膜外与粘膜本身病变②。
在全组病人中,女性患者发病高于男性,上颌窦最好发,多为单侧,少数患者鼻外形改变,典型临床症状为:鼻阻不适,伴流脓涕,涕中带血,鼻臭。ct检查是诊断霉菌性鼻窦炎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③,其ct特征为:鼻窦粘膜肥厚,窦腔内见软组织影,伴不规则钙化影及鼻窦壁骨质破坏征象。若无钙化影及骨质破坏则应注意同一般鼻窦炎症相鉴别,有骨质破坏者则应同鼻腔恶性肿瘤相鉴别,霉菌性鼻窦炎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学检查及窦腔脓性分泌物或干酪样物的真菌培养。
霉菌性鼻窦炎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仍是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在未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前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多为“柯-陆氏”上颌窦根治术,术后效果很不理想,极易复发,随着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开展及技术的完善,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鼻窦内窥镜开展后能在手术时彻底的清除鼻窦腔内霉菌团块,彻底清理干净以前手术的“死角”,并且在术后能随时处理窦腔内存在的问题,手术创伤小,病人能很快的恢复健康。术后抗真菌药物冲洗鼻腔及激素在鼻腔局部的应用进一步的提高了治愈率。总的来说鼻窦内窥镜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优点在于:术中视野清晰,手术创伤小,能尽可能多的保留鼻窦粘膜,彻底清除鼻窦腔内的全部病变组织,保证术后鼻腔的通气及鼻窦的引流。
【参考文献】
[1] 黄明刚,杨 评,王 茁.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病理及ct影像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0,16(8):637.
[2] stanley m,edw ard j,martin b.paranasal sinus disease with intracraial extension:aspergillosis versus malignancy[j].laryngoscope,1988,98(6):632.
[3] 刘纯岩,董辉球.霉菌性鼻窦炎的ct表现与诊断价值的研究[j].吉林医学,2006,1(1):36~37.